听文物讲故事丨“修复”古籍残卷中的文明记忆

admin 2024年01月23日 54334

  新华社沈阳1月23日电 题:“修复”古籍残卷中的文明记忆

  新华社记者赵洪南

  镊子在指尖轻捻着,游走于残损的古籍书页,纸屑被层层揭起。修复师王斌坐在红色漆木工作台前,一边轻轻拨弄着桌案上泛黄的纸页,一边用毛笔蘸上浆糊,粘补书页上的缺损部分……从事古籍修复的10多年里,王斌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复原出一本本古籍残卷中的文明记忆。

  图为王斌工作照。(受访者供图)

  53岁的王斌是辽宁省图书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。虽然古籍修复工作鲜有人关注,但在王斌眼里,古籍是延续中华文明的珍贵文献,修复古籍就是让千百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。

  古籍藏书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。辽宁省图书馆拥有古籍文献61万册,其中善本12万册,包括蒲松龄手稿《聊斋志异》、宋刻本《抱朴子内篇》等珍本、孤本。

  然而,许多古籍经过长期的流传,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,如脆化、霉变等“病态”现象。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些“生病”的古籍“康复”。

  2009年,从小就对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王斌主动申请,从辽宁省图书馆的其他部门转到古籍保护中心,加入到图书馆的古籍修复队伍中。

  得益于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,修复师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古籍修复。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练,再到能够独自修复一本古籍,王斌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。

  “古籍修复容不得任何失误。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、屏息凝神。”王斌说,每拿到一本古籍,修复师首先要查看并记录破损情况,同时制定修复方案,再根据方案对古籍进行清洗、配纸、修补、锤平、修剪、压实、装订……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。

  王斌清晰地记得,在修复清乾隆年间《御制盛京赋》时,为清除书页上因受潮没及时修复的铁锈斑点,她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。“那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觉,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直反复试验,最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让书上的斑点变浅甚至消失。”

  每一次修复,都是对古籍历史的一次深入探索。王斌通过自己的双手,让那些因岁月磨损的古籍重焕新生,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再次被人们记起。工作至今,在她的巧手慢工之下,几百册古籍得以重现芳华。

  “古籍修复是件苦活、细活、安静的活,它和传统手工艺一样,有着失传的隐忧。”王斌说,庆幸的是,和过去相比,眼下古籍修复无论技术、人才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步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古籍修复的队伍。

  图为王斌工作照。(受访者供图)

  自2007年我国实施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以来,像王斌这样的修复师已从不足百人增至数千人。2014年,“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”在辽宁省图书馆挂牌成立。在传习所老师的带领下,辽宁省图书馆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深、老中青结合的修复人才梯队。

  最近,王斌正带着去年刚加入辽宁省图书馆修复团队的“95后”修复师李明一在修复一本《大唐纪功颂》。王斌还经常前往鲁迅美术学院,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授课。“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古籍、爱上古籍,才能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充满生命力。”王斌说。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吴京泽】

推荐阅读:

银行抢占个人养老金市场 代销基金产品费率最低一折

探获近百万吨,我国找锂重大突破!这些锂矿概念股“砸深坑”

30只股中线走稳 站上半年线

23条!浦东新一轮综改试点方案全解读

时尚产业带在SHEIN燃爆全球时尚,海外年轻潮人“买买买”不停

逐浪前行,重整经营体系的贝因美已过万重山

蓄势2024 摩根士丹利基金投资策略会剖析新年投资机遇

共迎新起点 共创新未来——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
超好逛超出片!1300平“超级·零食很忙”正式开业,年货购物狂欢再加码

基金公司加强 股票入库研究管理

专题推荐: